欢迎访问湖北工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设为首页  |   管理入口

新闻中心

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个人价值观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

发布时间:2014/08/11 15:33:08 发布者:金民卿 点击阅读:

       

    2014-08-11 08:43:3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作者: 责任编辑:王锦宝

          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但是必须硬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从个人认同与社会氛围、内在自觉与外在规范、自律约束与他律约束的结合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影响力。

          一、个人价值观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根本基础。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们日日浸润其中的中国道德文化说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个人,但是它注重的更多是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人格完善,是服务社会、效忠天下的知识丰富和能力提升,而不是外在的物质积累、财富增值,是公德之心而不是私利之欲。因此,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走向,不是建立在追逐个人物欲私利基础上的个人主义,而是立足自身、奉献社会、忠诚国家、放眼天下的集体主义,在这种道德价值观中,个人道德修养和价值实践处于核心地位。

          《大学》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个人修养和人格完善的目标与路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目标,揭示了君子人格的目标指向和理想状态。如何达到这个至善的道德价值目标呢?大学紧接着提出了“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八目”路径,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由物而己再由己而人,由自然到个人再由个人到社会,构成了达向至善目标的循序渐进的现实步骤。在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个人修养的知识和道德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个人超越自我、实现自身社会化的目标,并由此最终达到人格完善境界;而“修身”则是连接自然与人伦、个人与社会、个体与国家天下的纽带,是根本的立足点和承上启下的中心环节,即所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的道德文化和伦理智慧,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共识性的价值追求,需要通过每一个人的努力。一方面,精神性的价值观要通过现实性的价值实践,才能从精神性的、理念性的存在转变成为实践性存在。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把价值观作为内在的追求,真正摆正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慎独精神来约束和检视自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个人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贯穿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当中,核心价值观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三个层面来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必须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通过每一个人的价值追求才能落到实处。

              二、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

          价值观最深层次的内涵是一种信仰,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东西的理想信念。对个人而言,信仰是超越当下生命状态的一种未来认知和追求,能够产生巨大的方向牵引力量,一旦确立某种信仰,个体生命就可以同某种群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获得集体化存在,短暂生命就可以同某种不朽联系在一起获得永恒化存在。有了信仰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就有了奋斗的动力。

          当年的革命志士,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把个人的生命同人民的解放联系起来,把短暂的生存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联系起来,在艰难困苦面前决不后退,即便是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已经在信仰层面上获得了不朽的生命。1920年11月,青年毛泽东就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毛泽东在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奋斗前进的旗帜,在这面旗子的指导下,他历经坎坷,从不动摇,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讲过一段话:和许多忧国忧民之士一样,一旦看准了,选定了,他就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刘伯承元帅的人生实践实际上代表了一大批革命志士的共同特性,那就是对信仰的坚定性。

          如今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和价值观错乱的时代,利益轴心对理想信念的冲击前所未有,同时开放社会也使人们的价值选择更加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成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取向,在市场经济实践中,某些领域、某些地方过度借用实用主义伦理学作为基础,导致了人们价值判断上的误区,单纯以物质积累作为判断工作成败的标准,以财富多少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尺度。由此,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获得了发酵的土壤,精神虚化、诚信缺失、社会物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此情况下,一方面,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维系力量,几千年来连绵不断的伦理道德体系在市场化和外来思潮的冲击下迅速溃退。仁爱、诚信、友善等价值观迅速在市场化浪潮中正在急遽弱化,自私自利、背信弃义、相互欺诈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建国后初步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信仰体系,在社会大众乃至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当中遭到极大削弱。以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德模范被严重“污名化”,打着“去神化”“还原真实”的名义,去掉模范典型身上的光辉精神和理想要素。

          这样的现实状况考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检视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观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和吸收人类文明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因此,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考量是否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和根本标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遭遇到的诘难和质疑也是最多的。

          我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曾无数次地遇到人们提出质疑:马克思主义还灵不灵,是否能够解决当代问题,它的哪些东西在当今还值得人们去坚守和信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实事求是地说,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是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列宁是经过自主学习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是经过了深刻的自我思想清算和实践检验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我本人同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人一样,是经过外在灌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并不是没有动摇过、怀疑过,在读书期间接触了其他各种理论主张和主义后,也曾经拿这些理论来同马克思主义进行对比甚至论战。但是,经过一个时期的理论鉴别和现实检视后发现,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比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好地指导个人的人生实践。我不否认某些理论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上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比马克思主义更具体、更细致,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宏观把握,对人类思维的内在规律和基本逻辑的把握,至少在目前是没有被超越的。为此,我坚定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分析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作为终生研究的核心内容。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我觉得个人对为绝大多数人做事的立场更加坚定,对人生方向的把握更加积极明确,对事物分析的方法更加科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加透彻,更能鉴别各种价值观的优长与不足,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也更加自觉。

              三、敬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把这些内容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而贯彻落实这些个人价值准则,决不能是空洞地喊口号,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好自己承担的事情,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事业,尽可能全面地履行自己承担的责任,并在履行自己职责的过程中同他人和谐相处,这样也就是为国家做事情,就是爱国,就是诚信,就是友善,也就是说敬业是贯彻落实个人价值准则的核心环节和根本立足点。

          我经常在想,自己作为一个学者,我不会上战场扛枪打仗,到工厂做工,到农村种地,但是我有我的职责,那就是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去分析现实、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提出对策,或者弘扬闪光点、抨击黑暗面,促进现实更加合理地发展。我也许提不出什么惊世观点,写不出鸿篇巨制,甚至不能发表太多的学术论著。但是,我真诚地对待我所从事的事情,力求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我生长的这块土地、身处的这个国度、生我养我的那群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带动我的团队不断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我个人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这些年来,我尽可能追踪时代的步伐,力求在文化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有所探索,撰写了《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现代移民都市文化》《矛盾与出路——网络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的著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文化全球化、大众文化、现代移民文化、网络文化等当代中国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思想逻辑等重大理论基本问题,虽然这些成果不一定能够带来多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但都是真诚研究的结果,为学界提供了一些参考。

          我想,如果每一个人都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工作,都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点贡献,这些无数多的一点点贡献积累下来就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合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这也不就是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么。(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版权所有@湖北工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