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湖北工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设为首页  |   管理入口

新闻中心

学习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习园地 > 正文

【实践新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根基

发布时间:2021/02/05 16:24:41 发布者: 点击阅读:

  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自信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的勇气,焕发创造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际和谐、人民幸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夯实了牢固的实践根基。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220多种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一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4000亿美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已经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19年的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总和,成为拉动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我们要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政治稳定。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于保证发展改革的顺利推进显得格外重要。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无论是体制改革还是机制创新,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大奇迹,即举世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的震撼之处在于,中国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包括政治稳定在内的社会长期稳定,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有序释放,实现了发展与稳定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契合。实践表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保持政治稳定的定海神针。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有效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合理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防范和化解内部与外部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文化繁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看,201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三千余个,博物馆近五千个。从2004年起,全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中国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超过99%,2019年全国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8年增长7%,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社会安宁。我国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能够保持社会和谐安宁,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与我们坚持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密切相关:一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社会治理。二是坚持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与依法治理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党政善治、社会共治、基层自治的良好局面。三是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消除社会发展阻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正当权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冲突因素;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四是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强社会治理领域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通过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使保持社会安宁内化为人民群众素质,见诸于人民群众行动。

  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庄严神圣的使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发展史,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各族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抵御外侮、恢复主权、实现统一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目标和内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和繁荣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以崭新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昭示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把党的历史使命、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体人民紧密团结起来,为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事业而共同奋斗。

  民族团结。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在前进道路上之所以能够克服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领域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行为自觉,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

  党际和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人民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的科学结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正确处理我国政党关系的制度保证。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党制度,既不同于多党制框架下的权力争夺型政党关系,也不同于一党制框架下的权力垄断型政党关系,而是一种新型政党关系。通过多党合作,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通过政治协商,把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政治愿望、意见建议反映到政治体系中来,使政治体系能够吸纳更多的输入资源,确保其输出的政治产品具有更加广泛的整合功能,使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得以合理协调,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促进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和一切爱国力量的团结一致。

  人民幸福。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永恒目标,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156美元增长到2019年突破1万美元,已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0%以下。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进入大众化阶段。“十三五”前4年,城镇新增就业共计537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分别稳定在4%和5%左右。建成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在内的覆盖14亿人的全球最大社会保障网,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人类文明发展史反复印证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制度,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衡量一种制度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体现本国特色,有利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安宁,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党际和谐、人民幸福。事实雄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证国家机器高效运转、集中全体人民意志和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显著优势,既能够保持中央政令统一,保证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得到切实贯彻,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又能够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共同奋斗。因此,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有充足的底气和牢固的根基。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王寿林;来源:光明网,)


 

版权所有@湖北工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地址:湖北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  邮编:430068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